腸病毒變了!門急診破1.2萬人 3歲以下幼兒成高危族群
國內腸病毒疫情升溫,疾管署署長羅一鈞表示,疫情已於上周正式進入流行高峰期,每周急、門診就診人次維持在1萬1000至1萬2000人,較往年明顯延後,預估將持續至明年1月中下旬,並可能於跨年前後達到最高點。他也提醒主要流行病毒株已從較易致新生兒重症的伊科11型,變成易致3歲以下幼兒重症的克沙奇病毒,提醒幼兒族群須提高警覺。

疾管署署長羅一鈞表示,腸病毒疫情已於上周正式進入流行高峰期。(馮惠宜攝)
羅一鈞指出,近期腸病毒的流行型別出現轉換。年初以造成新生兒重症的伊科11型為主,因此對出生未滿1個月嬰兒威脅較大,當時重症與死亡病例多集中在新生兒。然而近期疫情中,伊科11型已退居第3位,取而代之的是引發手足口病的克沙奇病毒為主。克沙奇病毒症狀較典型,包括手腳水泡、紅疹、口腔潰瘍,常讓幼兒進食困難、流口水。
在病毒株轉變下,高風險族群也有所調整,由原本受伊科11型威脅的新生兒,轉為以3歲以下及學齡前幼兒最易出現重症。腸病毒重症前兆包括肢體無力、嗜睡、抽搐等,若孩子症狀惡化,應立即送醫。
羅一鈞提醒,幼兒園是腸病毒傳播熱點,只要幼兒出現發燒、口腔破洞或手腳疹子等症狀,就應在家休息,不要勉強上課,以避免班級群聚感染。他強調,新生兒仍需關注,但目前克沙奇病毒帶來的幼兒重症風險更需優先防範。
疾管署呼籲家長及幼兒照護者落實三大防疫要點:勤洗手、加強環境消毒,以及避免生病幼兒與其他小朋友接觸。羅一鈞提醒,腸病毒傳播力極強,未來疫情仍將上升,家長務必保持警覺並及早就醫,以降低重症風險。